第74回:改变之兆(2 / 2)

这日,张老爷把女儿叫到了书房,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古籍字画,散发着一股浓厚的书卷气。张老爷一脸严肃地坐在书桌后,手里拿着一封信,那是关于一门亲事的书信。

“婉清啊,为父给你说了一门好亲事,是那知府大人的公子,门当户对,人品也是极好的,过些日子,就安排你们见个面,若是合适,这婚事便定下了。那知府公子啊,自幼饱读诗书,才华横溢,日后定是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,你嫁过去,定不会受委屈的。”张老爷一边说着,一边打量着女儿的脸色,心里想着这等好事,女儿应该会欣然答应才是。

张婉清一听,心里顿时有些不悦,她微微皱眉,那好看的眉毛就像两片柳叶皱在了一起,眼中闪过一丝倔强,对父亲说道:“父亲,女儿不想这么早就定亲呀,女儿还想再多读些书,多出去走走,看看这外面的世界呢。而且,女儿的婚事,女儿想自己做主,不想就这么听凭父亲安排了。”

张老爷一听,顿时瞪大了眼睛,呵斥道:“胡闹!自古以来,婚姻大事哪有女子自己做主的道理?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这是天经地义的呀。那知府公子,要身份有身份,要才学有才学,多少人家想攀这门亲事还攀不上呢,你倒好,还不愿意了?你一个女孩子家,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,日后总归是要相夫教子的,出去抛头露面的像什么话呀。”

“父亲,您只看重这些外在的条件,可曾想过女儿心里的想法呀?女儿若与一个素未谋面之人结为夫妻,日后相处不来,又该如何是好呢?女儿听闻如今外面都兴起了新的观念,男女之间若是有情意,自当是可以自由选择在一起的,女儿也想寻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呀。女儿不想一辈子就像个木偶一样,被人安排着过日子,女儿也有自己的梦想,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儿呢。”张婉清眼眶泛红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,却还是倔强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,她的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,显示出她内心的紧张与坚定。

张老爷气得在书房里来回踱步,他的脚步急促而沉重,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地上,也踩在这僵持的气氛上,说道:“你这都是从哪儿听来的这些歪理呀?那些新观念都是些离经叛道的东西,咱们这样的人家,可不能跟着学。你就安心准备这门亲事,别的莫要再想了。你要知道,为父这都是为了你好,这门亲事对你,对咱们家,那都是再好不过的了。”

张婉清见父亲如此固执,知道一时半会儿也说不通,便咬着嘴唇,转身跑回了自己的房间,“砰”的一声关上了门,趴在床上呜呜地哭了起来。那哭声里,满是委屈与无奈,仿佛是对这封建礼教束缚的无声抗议。

她的贴身丫鬟翠儿见状,赶忙过来安慰道:“小姐,您别哭了呀,老爷也是为您好呢,那知府公子说不定真的是个好人呀。老爷也是想着您能有个好归宿,以后衣食无忧,过上安稳的日子呢。”翠儿一边说着,一边轻轻地拍着张婉清的后背,脸上满是担忧的神色。

张婉清擦了擦眼泪,坐起身来,眼中透着一丝决绝,说道:“翠儿,你不懂,我不想一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嫁人,我想要的是能和一个彼此相爱的人共度一生,就像我在那些话本子里看到的故事一样,有真情,有陪伴,而不是只因为门当户对就凑在一起。我觉得两个人要是没有感情,就算生活再富足,那也只是行尸走肉般地过日子呀。”

翠儿挠了挠头,有些为难地说:“小姐,可这世间的规矩就是这样呀,咱们做女子的,哪能轻易改变呢?老爷的话,咱们也不好不听呀。不过,小姐您要是实在不愿意,要不咱们再找个机会,好好跟老爷说说,说不定老爷能改变主意呢。”

“为什么不能改变?如今好多地方都已经在变了呀,我就不信,我连自己的婚事都做不了主。翠儿,你帮我打听打听,外面那些新式学堂,我想去看看,说不定在那里,我能找到不一样的办法呢。我听说那些学堂里,有很多和我一样想法的女子,她们都在努力为自己争取呢,我也想试试。”张婉清眼中闪过一丝坚定,仿佛下定了决心一般,她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,似乎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。

在乡村里,变化同样也在悄然发生着。

村头的大树下,那棵大树枝繁叶茂,像一把巨大的绿伞,为村民们遮挡着阳光。几个农妇正聚在一起做着针线活,她们一边熟练地穿针引线,纳着鞋底、缝着衣裳,一边唠着家常,那家长里短的话语,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。

“哎,你们听说了没?村尾老赵家的闺女,居然要跟着村里的几个小伙子一起去城里做工了呢,这像什么话呀,一个姑娘家的,不在家好好待着,跑城里去干啥呀。”一个脸上有着几道皱纹的胖妇人一边纳着鞋底,手上的动作不停,一边皱着眉头说道,她的语气里满是不赞同,那脸上的肥肉随着说话的动作微微抖动着。

“可不是嘛,老赵家也真是的,怎么就同意了呢?这出去抛头露面的,多不好呀,传出去,还不得被人笑话死。咱们这村里,向来都是姑娘家守着家里,做做家务,等长大了找个好人家嫁了,哪有出去挣钱的呀。”另一个瘦高个的妇人附和道,她一边缝着衣裳,一边摇着头,眼神里透着对这种做法的鄙夷。

“哼,你们呀,就是老脑筋了。我听我家那口子说,现在城里好多工厂都招女工呢,那些姑娘们挣得钱不比男人少,而且出去见见世面也好呀,总比一辈子窝在这村子里强吧。我还听说,有的姑娘在城里学了手艺,回来可风光了呢,还能帮衬家里,让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。”一个看着比较年轻,说话爽利的妇人反驳道,她停下手中的针线活,抬起头来,眼神里透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。

“哟,你倒是想得开,可这要是出了什么事儿,那可咋办呀?姑娘家的名声多重要啊,万一在城里被人欺负了,那这一辈子可就毁了呀。咱们这村子里,讲究的就是个名声,要是名声坏了,以后可怎么嫁人呀。”胖妇人担忧地说,她眉头皱得更紧了,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可怕的后果。

“哪有那么多万一呀,人家老赵家闺女也是个有志气的,说要出去闯闯,靠自己的本事挣钱,以后也好帮衬家里呢。再说了,现在这世道不一样了,女子也能撑起一片天了,不能老是守着那些老规矩不放了呀。我还想着,等我家闺女再大些,也让她出去见识见识呢,可不能让她一辈子就只知道围着灶台转了。”年轻妇人笑着说道,她的笑容里透着一种对新生活的期待。

“唉,反正我是想不通,这好好的日子不过,非要去折腾啥呀。”瘦高个妇人还是摇着头,满脸的不赞同,她又低下头继续缝着衣裳,嘴里还嘟囔着什么,似乎对这事儿还是耿耿于怀。

而老赵家闺女赵秀儿,此时正背着包袱,站在家门口,和父母告别。她穿着一身朴素却干净的衣裳,脸上洋溢着坚定与憧憬的神情,那明亮的眼睛里,透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渴望。

“爹,娘,你们放心吧,我到了城里,一定会好好干活,照顾好自己的,等挣了钱,就给你们寄回来。我听村里出去过的人说,城里可热闹了,有好多新鲜玩意儿,我想去看看,也想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呢。”赵秀儿一脸坚定地说,她紧紧地握着父母的手,感受着父母掌心的温度,心里既有些不舍,又满是对未来的期待。

赵老爹看着女儿,眼眶有些湿润,说道:“秀儿啊,爹知道你是个有主意的孩子,既然你决定了,那就去吧。只是在外面,要是遇到什么难处,就赶紧回家来,别硬撑着啊。”

“嗯嗯,爹,我知道了,你们也要保重身体呀。”赵秀儿说着,便转身踏上了去往城里的路,她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那么坚定,仿佛承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。

在这广袤的大地上,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,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,新的风俗和观念就像一阵春风,吹进了人们的生活,虽然遭遇了诸多的质疑和阻拦,但它依然顽强地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,不断地冲击着封建礼教那曾经坚固无比的束缚,让社会开始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,一步一步,缓缓地发展着,而人们也在这变化中,或主动,或被动地去适应,去探索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,那未来,似乎正因为这些改变,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……